欢迎访问当阳市人民法院官方网站,今天是:

解开枷锁,读“无用”之书

——有感于《读书抛却功利心》

2017-02-14 09:34
作者: 刑事庭 杨晓彤

前些日子,趁着秋高气爽、阳光明媚,整理家中书柜,翻开了大学法理学教材。回想起大一时,受法理学王恒老师的影响,看了很多中西经典。毕业已有三年光景,总是怀念大学时光,那时读书的状况最是难得,没有压力、目的,挑一个较好的时间,泡上一杯花茶,图书馆里一待就是一个下午。此后的阅读,或囿于工作调研,或被问题意识驱逐,总觉得读书没有多少自由可言。

从古至今,书之于我们,往往是工具、是手段。我们从小被教育读书才能成器,读书才能考上好学校、找到好工作。这种读书“有用”、读“有用”之书的观念,除了同我们年轻气盛、内心浮躁有关外,更与中国传统所倡导的实用主义脱不了关系。毕竟,我们混沌的走出象牙塔,人生阅历不丰富,置身在大染缸里,自然容易被影响。

蔡元培说,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和完善人格的地方。读书和思考且不说能不能让你成为一个研究员、一个学者,起码可以让你完善人格、塑造自己的思维模式。正如《读书抛却功利心》中所说,人的素养和能力,其实只能通过这种无用阅读,没有功利心的阅读,才能养成。读无用之书,这种在理性和感性之间摸索平衡的漫漫求索,会让人受益终生。大学里,我加入了一个很随意的读书小组,大家一起每周在学校大峡谷聚起来聊聊书。那随心所欲的阅读行旅里,从人物传记到历史,从哲学到心理学,最开始读不懂,慢慢的发现自己坚持下来,把这种casually reading当作了一种习惯,而这种习惯让我收益良多——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能力了,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。JK罗琳在哈佛大学的毕业致辞中送给了所有毕业生一句话作为结尾,“What we achieve inwardly will change the outer reality”,那是普鲁塔克的一句经典名言,我觉得很好的阐释了内在的习得对我们外在世界的影响。大学读到这篇致辞,感触并不多。直至后来,自己真正经历挫折,那段时间让我一步步坚持下来的,就是这句简短的话。没有人的青春是踩着红地毯走过来的,人生难免经历痛苦,正如JK罗琳经历过离异、失业,跌到低谷,也享受过荣耀,但人在身处困顿时,唯有知识是别人拿不走的。这时候,只有经受过书香浸润的灵魂、只有用心阅读的生命才能完成低谷期自我救赎。

读无用之书,是一件很随性的事情。抛开我们的社会身份、抛开工作角色,对于我们年轻人而言,读书应该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,正如一日三餐、睡觉聊天,而不应该是为工作、为消遣。我们读书,当少一些功利,少一些约束,少一些求知欲以外、五光十色的欲望。无论千钟粟、黄金屋、颜如玉,还是中华之崛起,往往构成了一纸书页所不能承受之重。工作以后,少了很多自在的内心独处,或是没时间,或是没心情。在这个步伐越来越快的时代,忙碌的工作几乎让人忘记了寻找自我。这个时候,一首诗、一篇散文,能让你好很多。我的办公室里,放着一本是爱默生的《自立》和闾丘露薇的传记《行走中的玫瑰》。工作累了,对人身目标不确定了,在这两本小书里,我总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。坚持“漫无目的”的阅读习惯,阅读让人心胸开阔,让人在极致疼痛时不至于丧失希望,让目光穿过荆棘、看到未来。

齐邦媛女士在《巨流河》中有这样一段话:“希望中国的读书人,无论读什么,能早日养成自己的兴趣,一生内心有些倚靠,日久产生沉稳的判断力。这么大的国家,这么多的人,这么复杂,环环相扣的历史,再也不要用激情决定国家及个人的命运;我还希望年轻人能培养一个宽容、悲悯的胸怀。”这是一位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智者送给年轻人的箴言。阅读是一生的积累,人的内心有了足够的积累,就会变得自信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