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法律是威严的,但司法可以有温度。在一起标的额高达266万元的合同纠纷执行案件中,当阳市人民法院的执行法官并未简单采取强制措施,而是秉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,巧妙运用“活封活扣”等柔性手段,既保障了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,又为被执行企业留得了“造血重生”的喘息之机,最终促成了双方握手言和,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。
案情回顾:僵局遇困境
申请人刘某与被执行人某新型材料公司因一份合同产生纠纷。经法院调解某新型材料公司需向刘某支付拖欠的合同款项共计266万元。调解生效后,某新型材料公司因经营困难未能履行,刘某遂向当阳市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。
案件进入执行程序,承办法官覃思佳第一时间对某新型材料公司的财产进行了全面查控。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出一个两难局面;若直接冻结账户、查封拍卖设备,虽能快速推进执行,但无疑会将某新型材料公司推向停产倒闭的边缘,债务也可能因企业“猝死”而彻底无法执行。
破局之举:沟通与“活封”的智慧
面对困境,承办人没有就案办案、一“封”了之。他多次主动约谈双方当事人,搭建沟通桥梁。
一方面,向某新型材料公司法定代表人释明法律后果,强调拒不履行的严重性,督促其拿出诚意;另一方面,也向刘某坦诚说明某新型材料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和潜在价值,引导申请人从长远利益考虑。
经过数轮耐心细致的调解,转机终于出现。某新型材料公司表示愿意积极筹款,并于2025年7月先行支付了100万元,展示了其履行义务的诚意。对于剩余款项,承办人提出了“活封活扣”的方案。即对某新型材料公司的生产设备、厂房等进行查封,但允许其在法院监督下继续使用这些资产进行生产经营。这一举措,如同为某新型材料公司戴上了一个“紧箍咒”,资产处置权被限制,但“造血功能”得以保留,为企业盘活资金、逐步还款创造了关键条件。


圆满结局:共赢与赞誉
“活封活扣”的实施,让某新型材料公司得以维持运转,逐步恢复“元气”。稳定的生产带来了持续的现金流,某新型材料公司的还款能力不断增强。看到某新型材料公司的积极转变和法官为案件付出的努力,刘某深受感动,最终同意就剩余款项达成执行和解,自愿放弃了部分金额。
2025年9月,双方在法院的主持下,签署了和解协议,本案得以顺利执结。“本以为这笔钱要打水漂了,没想到法院能用这种方式,既帮我们追回了大部分款项,也给了合作方继续生存的机会,真正体现了司法的智慧和温度!”刘某感慨道。某新型材料公司负责人更是感激不已:“是法院的‘网开一面’和法官的尽心尽力,救活了我们企业。我们一定吸取教训,诚信经营,用更好的发展回报这份信任。”

结语
该案的成功执结,是当阳市人民法院践行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一个生动缩影。在执行工作中,法院始终坚守法治原则,同时灵活运用执行策略,在依法保障申请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,最大限度的减少对被执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。这起案件不仅维护了司法权威,更保护了市场主体。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、全力冲刺百强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。